本轮印巴冲突让超视距空战成为热议话题。
目前,空对空作战已经全面进入到超视距时代。双方各型战机甚至可以在上百公里之外发射远程空空导弹来决定一场大规模空战的胜负。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空战的交战距离将会更远。不过,就如同所有事物一样,超视距空战也是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达到如今在装备、战术、技术、人员训练等方面都实现很高成熟度的水平。

巴基斯坦空军携带4枚PL-15中远距空空导弹的JF-17战斗机。
空空导弹发展奠定的基础
超视距空战能够实现的首要物质基础就是空空导弹的出现。不过,各国早期研发的空空导弹还较为原始,比如二战末期纳粹德国X-4空空导弹就采用了有线指令传输、人员目视手动引导的制导方式。后来,苏联缴获了X-4空空导弹技术资料,并且受到启发研制了本国第一型空空导弹——K-5。相比X-4,K-5空空导弹虽然采用了更先进的雷达驾束指令制导方式,摆脱了有线制导的束缚,后期型号的最大射程达到了10公里,但是仍然属于视距内发射攻击目标的近距空空导弹。
几乎同一时期,美国相继研发了AIM-4“猎鹰”、AIM-7“麻雀”和AIM-9“响尾蛇”等多型空空导弹。其中,AIM-4“猎鹰”虽然是世界上第一型正式批量服役的空空导弹,而且发展出了采用不同制导系统以及战斗部的多种改进型号,但是总体性能都比较平庸。“猎鹰”家族的终极型号——AIM-47A“超猎鹰”曾经是世界上第一种最大射程超过200公里的超远程空空导弹,不过最终未能服役。
采用红外制导系统的AIM-9“响尾蛇”在设计定位上也属于近距空空导弹,从最早期的B型到目前的X型,最大射程都在20公里之内。而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空空导弹的设计定位则是中距空空导弹,其主力型号F/G/M的最大射程基本在45公里左右,处在视距内和超视距空战的交界线上。但是,在实际使用中,AIM-7“麻雀”空空导弹仍然主要用于视距内空战。

F-18战斗机发射“麻雀”中距空空导弹。
从技术角度来看,主动雷达制导是空空导弹从视距内作战向超视距作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红外制导必须与敌机距离足够近,才能够使得导引头捕获并锁定目标;而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捕获和锁定距离也严重依赖于载机火控雷达照射功率,能够达到60公里已经属于极限了。所以,必须让空空导弹本身装备主动雷达导引头,实现自主搜索、识别以及锁定目标,才有可能将其最大射程进一步提升。当然,将具备全部功能且体积、重量足够小的火控雷达安装在空空导弹上,对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电子技术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美国、苏联研发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超视距空空导弹,比如AIM-54“不死鸟”、R-33/37等型号的体积和重量都不小。这样设计既是为了搭载大型主动雷达导引头,也是为了容纳更多固体燃料以提升射程。虽然这些型号的最大射程普遍都在200公里以上,但是“大块头”设计也只能由F-14“雄猫”以及米格-31“捕狐犬”这类重型截击机挂载发射,其主要攻击目标也多为敌方的大中型轰炸机等机型。
事实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新一代空空导弹的出现,比如美国AIM-120、苏联R-77等型号,超视距空战才有可能成为主流。因为这些最大射程超过100公里的新型远程空空导弹的体积和尺寸大大缩小,能够装备在各型战机上,特别是中型和轻型战机上,再配合火控雷达技术的飞速进步,终于使得超视距攻击不再只是之前重型截击机的专利。而且,这些新型远程空空导弹的机动性也大大增强,使其能够更好地攻击同样得到机动性提升的第四代战机。
如今,随着更多更新型远程/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出现,比如AIM-120C/D、AIM-174、“流星”等型号,更是为超视距空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最强大的装备基础。

随着主动雷达空空导弹的发展,超视距空战成为可能。
战术使用推动超视距空战
空空导弹的发展与战术使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会共同促进超视距空战的成熟和完善。
世界上最早进行超视距空战战术探索和实践的就是美军。早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战机就开始装备AIM-7D/E“麻雀”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的尝试。可惜的是,这两款早期型“麻雀”空空导弹的性能还不够好,命中率低、无法有效锁定高机动和低空飞行目标,再加上当时美军战机的敌我识别设备还不够完善,经常会发生误伤事件。所以,美军强制要求战机飞行员必须目视确认敌我目标之后,再决定是否发射空空导弹实施攻击,这样一来就彻底丧失了“麻雀”空空导弹所拥有的更远射程的意义。
之后,在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空军所装备的美制F-14战机才真正开启了世界战争史上超视距空战的序幕。该型战机凭借性能强大的AN/AWG-9火控雷达,配合最大射程达到200公里的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超视距空战的威力。伊朗空军飞行员驾驶F-14战机多次在50公里甚至80公里距离上向伊拉克空军战机发射“不死鸟”空空导弹,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中国航展上展示的PL-15E和PL-12AE两种空空导弹。
在1981年的一次空战中,伊朗空军飞行员在超过100公里的距离上发射“不死鸟”空空导弹,攻击伊拉克空军一架米格-25战机,并将其成功击落。这一射程纪录直到2025年2月才被打破。不过,在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之前,美国只向巴列维王朝交付了284枚“不死鸟”空空导弹,并且对新生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施全面武器禁运。因此,伊朗空军的“不死鸟”空空导弹发射一枚就少一枚,以至于其F-14战机的绝大部分击落战果还是由机炮、AIM-9以及AIM-7空空导弹创造的。
在两伊战争同时代爆发的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空军凭借刚刚从美国得到的F-15战机挂载技术上更加成熟的AIM-7F“麻雀”空空导弹也实现了初步的超视距空战实战。之后,美国空军以此为契机,在海湾战争的空战中也进一步完善了超视距空战的战术实践和摸索。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战争中,多国部队战机使用AIM-7M“麻雀”空空导弹击落了26架伊拉克空军战机,而且基本上都是在雷达导引而非目视接触的情况下取得的,首次超过了视距内空战击落敌机的数量。而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前南联盟空军出动迎击北约空军的6架米格-29都是在超视距的情况下,被更先进的AIM-120空空导弹击落的。这也标志着超视距空战已经开始成为空战的主流形式。

中国航展上展示的歼-10CE战斗机,携带了多种空空导弹。
在已经持续3年多的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空天军飞行员驾驶苏-35S、米格-31M以及苏-30SM等先进战机,多次发射R-77、R-37M等远程空空导弹击落乌军战机。特别是在2025年2月3日,俄军战机发射R-37M远程空空导弹,在130公里的距离上击落了乌军一架苏-27S战机,再次刷新了世界空战击落敌机的射程纪录。
网络信息构建完整空战体系
进入21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航空技术、导弹技术、网络信息化技术等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体系支持下的超视距空战更是几乎完全占据了当今空战的绝对地位。
一方面,当今最先进的远程空空导弹融合了双推力/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双向数据链、激光近炸引信等前沿技术,不仅射程更远、打得更准,对目标的毁伤能力也成倍提高。在上百公里的超视距空战就可以击落绝大部分敌机的情况下,己方战机也根本无需再考虑视距内空战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随着高速信息化空中作战网络体系的构建完成,远程空空导弹依靠弹载数据链系统,也已经成为体系中的一个独立作战单元。这就意味着远程空空导弹发射后,可以彻底摆脱对于载机的依赖,从最初的“A射B导”发展到“N射N导”,体系内任何一个作战平台都可以为导弹提供引导。在这种堪称恐怖的降维打击面前,任何一个体系不完善的空军都将一败涂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讲武谈兵|视距外的狙杀:从印巴空战谈谈超视距空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